罗塞托之谜提示人们 要超越个人的范围寻找原因—要理解人们所处的文化背景,要考虑他们的家庭和朋友状况,要追踪其家族渊源。人们必须认识到,人类栖身其中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对人的发展发挥着不可磨灭的作用。

马太效应 指的是,在做一件事情时,一开始占据微弱优势的人,很可能在后期会拥有更多的优势,在社会学领域,所谓成功就是优势积累的结果。

10000 个小时法则 一个人想要完美掌握某项复杂技能,就要一遍遍艰苦练习,而练习的时长必须达到一个最小临界量-10000 小时。

第一,根本没有“与生俱来的天才”—花比别人少的时间就能达到比别人高的成就;
第二,也不存在“劳苦命”—一个人的努力程度比别人高却无法比别人更优秀。

10000 小时里还提到许多人,像甲壳虫乐队、比尔乔伊、比尔盖茨,他们都是在机遇下拥有了 10000 小时的练习,并在有一定积累之后抓住了机遇。

关于天才,书中提到特曼对一批智商在平均值之上的人进行跟踪调查,最终得到的结果并不像预期的那样: 智商高的人拥有更大的成就,反而一些未通过筛选的人取得了更高的成就。当智商到一定门槛之后,决定一个人成就的就不再是智商,而是实践智力(通俗理解,其实就是情商)。

书中提到一个对比,就是兰根和奥本海默,一个是穷苦家庭,一个是中产家庭,当兰根遭遇到一些挫折时就愤愤不平的退学,而当奥本海默在面对更棘手的处境时,充分发挥自己的实践智力,得到想要的结果。归根结底,其实是家庭环境的因素影响。

社交常识是门学问,是一系列可以习得的技能。我们获得这类技能的场所一般是家庭。它让人们知道 该向什么人说什么话,该在什么时候说,怎样说才能达到最好效果。

中产阶级父母对孩子的教育风格称为“协同培养”(concerted cultivation)。这种模式倾向于“发掘孩子的天分,培养孩子的主动性和技能”。作为对照,低收入家庭对孩子的教育策略为“自然成长”(accomplishment of natural growth)。这些家长只把抚养子女成人看作自己的责任,而把孩子的成长与发展看作孩子自己的事儿。

后面是各种各样的案例,揭示了“天才”其实是某种机遇或者环境或者文化下的特定产物。

印象最深的是冰球运动员的成就和年龄的关系,其实是马太效应的一种体现。

还有就是文化传承,文化传承是事件背后更强大的力量,它植入人性,影响生存,直接决定了我们看待世界的方法和行为模式。

何时何地出生,父母如何营生,成长环境如何 决定了你在社会中是否能取得成功。这篇文章里面有弱化个人努力的情况,但结合前面的 10000 小时法则,感觉作者是极端举例。

努力工作是所有成功人士的共性,而稻田中产生的文明的精华是,通过努力工作,在巨大的不确定性和贫穷中寻找人生的真正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