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十五年》
万历十五年》从“大历史观”的研究视角出发,选取了明朝万历十五年(1587 年)作为考察切入点,运用历史小说的叙事模式和传记体式的章节,通过对关键历史人物悲惨命运的描述,探析了晚明帝国走向衰落的深刻原因。这充分体现了作者的大历史观,即宏观的、系统的历史,也即“从技术的角度看待历史”。
万历十五年这本书其实是从关键历史人物入手,万历皇帝、申时行、张居正、海瑞、戚继光、李贽等,同时,也写了他们之间存在的重重矛盾,如皇帝与群臣的矛盾,保守派与自由派的矛盾,官员与官员之间的矛盾等等。
作者指出,“这些事件,表面看来虽似末端小节,实质上却是以前发生大事的症结,也是将在以后掀起波澜的机缘。其间关系因果,恰为历史的重点”。正是从这些细枝末节的中,作者认识到,万历十五年是明朝甚至是整个中国封建社会走向灭亡的转折点,是历史的关节点。
这本书在开篇就写了万历十五年的读法,它本质上是以大历史观的角度来看的。这本书的由来是《十六世纪明代中国之财政与税收》,也是万历十五年的基石。
大历史观它其实不是单从书本上看到的,尤其不是可以仅靠个人的聪明才智可以领悟获得的。在这样的作品里,我们可以看到很多东西,心理学上的,政治学上的,组织学的,管理学上的,很多现象和道理都可以触类旁通。
我觉得这本书更多的是给我们带来一些看事情的多思维的角度和拨开历史重重迷雾探求真相的刺激感。
当你身处在一个企业中时,再读这本书,你会突然发现,能在万历十五年那个年代找到一些企业运行的本质,这些东西其实都是相通的。
而通过对历史人物的描述,不同的派别,不同的行事风格,不同的思维,总会让人有一种代入感。
其实在读万历皇帝和首辅的相关章节时,我会有一种这个帝国要走向资本主义的感觉,但是还达不到民间资本在社会流动的条件,只是政府的统治与权力有这个感觉,当然这也可能是特殊的时期所导致的。
其中有一节让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是关于中国古代的管理思想:以道德作为准则来控制民众的思想。
天下的大道理都可以用常情来度量,即使是严格的教条,也承认因情理而发生的意外。
这句话让我想到了中国的一些词语,比如说酌情处理,法外开恩,徇情枉法、法不徇情、法不容情。这些词语有的是说法外应该有情存在,而也有说是法与情是不相容的。现在的社会,我想其实是并存的,但是也分情况。
关于申时行这里,我觉得他的一些处世哲学是我比较追求的,以一些温和的方式来达成目的,但是长期这种方式,很容易只是将浪潮掩在了海平面以下,当无法控制时,爆发的只会更加的强烈。当然作为管理层,调济折衷这种原则,并不是人人都可以做到的。
每一个人都能读出自己的万历十五年。
当一个系统无法进行自我革新和修复,就代表它消极的一面已经积累足够的量而产生了质变,形势已不可逆转,此为必然性,而努尔哈赤崛起于白山黑水中,则是偶然性,必然催生偶然,偶然促进必然。
第一次读,非常优秀的一本书,但是经历有限,见识短浅,未来还需深读。
—— 21 年 0307,第一次读万历十五年